2、软件交互:功能性并不是AR眼镜产品逻辑的首要出发点
CES颁奖给Rokid主要是基于其在软件交互上的两个创新,而这两个创新或许也代表了AR眼镜在交互上的进化方向。
A、视觉交互。
既然是AR眼镜,显然要能够与映入眼帘的事物尽可能进行更丰富、更创新的交互才更能赢得消费者,避免变成玩具,Google Glass的失败就是它变成了没有实质功能的耍帅“墨镜”。
在Misa看来,很多人模仿苹果只是模仿了它的成功,并没有模仿它的努力。而苹果在做产品方面最大的努力,就是不断创造需求来给予消费者,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提出的需求,在这种执念下,Rokid总想去生产“有情感联系的产品”,而不是“简单满足功能的产品”。于是,Rokid做了AR眼镜里从没有人做过的AI面部识别,在生活场景中锁定一张脸就能获取其公开的社交信息,从而实现做有情感联系产品的目的。
事实上,这个功能可能消费者自己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也说明AR眼镜面向万千世界有着无穷的创作可能,在视觉交互上不应该仅仅从已有功能实现的角度出发,如此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产品效果。
B、手势交互。
消费级AR眼镜存在的意义必定是让生活更便捷,其判断标准在于戴眼镜一定要比“不戴眼镜用手机”更方便,否则AR眼镜在便捷性方面就站不住脚。
目前,手势控制AR显像已经成为标配,在增加操作的丰富度与便捷度上,各厂家绞尽脑汁。Magic Leap One做了一个大大的无线手柄,像电视遥控器一样握在手里,可以实现6自由度的复杂精细控制,这种基于功能实现设计出的产品固然好用,但正如前文所说,对一款AR眼镜来说太冗余。Rokid把自己的老本行语音交互搬了过来用在了AR眼镜上,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在CES现场演示中,可以实现查询购物、天气信息及指定目的地导航等语音控制,据称这同样是AR眼镜领域的首创。
由此可见,对AR眼镜的操控交互来说,便捷比功能重要,因为从市场角度,消费者手里并非只有一款带有各种功能的智能终端。Rokid的AI面部识别和语音助手正是在尽可能实现便捷,据了解,CES会后Facebook内部的Oculus团队也在通过The Verge的报道研究Rokid的技术方案及产品定义,这也说明Rokid的做法不仅仅是某家企业的创新,也暗含了行业发展的某些逻辑。
但是,Rokid Glass要把这些创新从体验版本走向落地可能未必那么简单,最大的阻碍是数据。在CES的样机上,Rokid预先输入了20多张face,但实际消费级应用时,没人知道消费者会碰到哪个老同学需要调用识别能力来避免尬聊,这导致Rokid在人脸识别上的数据需求“深不见底”。其他诸如购物场景也是如此,三星的Bixby2的AR功能也宣称可以举起手机就能识别环境中重要的地标、促销等场景信息,但业界一度十分质疑三星的数据储备。
或许,Rokid可以借助阿里巴巴、腾讯等大佬的开放API,或者寻求潜在的数据合作伙伴解决,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