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人工智能的广泛部署已成为现实,为了在能力快速进化和法律滞后之间建立一条稳定的桥梁,欧盟正式发布了《通用人工智能实践准则》(GPAI Code of Practice),这份准则是自愿性的,但在《人工智能法案》即将正式生效的背景下,战略意义远超表面文本。
我们尝试从工程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其“透明度”、“版权”、“安全与保障”三大技术支柱的构建路径,并对其在行业落地的可行性与现实挑战做出解读。
对于GPAI模型开发者而言,这不只是一份准则,而是一份潜在的“工程风险地图”。
Part 1 透明度与版权:技术文档不再是象征性工程
透明度章节是整份准则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误解为“文职任务”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工程团队而言,这里隐藏着对模型开发流程和数据治理结构更深层次的重塑。
准则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模型文档模板”(Model Card),要求开发者清晰记录模型的架构类型、训练目标、微调流程、输入输出限制、可能用途和禁用场景等信息。
这在很多传统的AI项目中可能只是项目管理的一环,但现在它被赋予了法律意义。在欧盟AI法第53条的框架下,未能提供足够透明度的模型开发行为可能被视为违规。
值得注意的是训练数据摘要模板的引入,是“披露数据来源”的行政任务,要求开发者具备审计训练数据的技术能力,包括:
◎ 数据来源的分类结构(开源/授权/自有/合成);
◎ 语言和地域分布的统计指标;
◎ 潜在偏见、毒性内容的过滤策略及技术手段;
◎ 版权标识的可追溯性链路建立。
开发者需要构建从数据采集到预处理再到训练前评估的全过程文档化系统。
开源爬虫数据将不再是“默认安全”的选项,尤其是在语言模型跨语言、多模态任务上的泛用性被要求以合法性和责任链条为代价进行“溯源”。版权章节则直接对训练材料的合规性提出了挑战。
最显著的变化是,模型开发方需制定“版权合规政策”(copyright compliance policy),这将影响以下几个维度的工程实践:
◎ 使用开源数据时需要标注原始许可证并评估其“可用于商业模型训练”的资格;
◎ 使用商业数据需保留许可合同或授权证明;
◎ 明确删除请求和纠错机制的实现路径,即模型纠偏(unlearning)的技术可行性评估。
这对工程体系构建提出了两个新要求:
◎ 第一,模型参数变动必须具备可回滚机制;
◎ 第二,需要一个“参数内容管理”的中间层,用于对版权敏感信息的隔离或微调。
透明度与版权的核心不是为了满足监管,而是迫使AI开发者重构其开发流程的“可解释性”与“可审计性”。
这不仅是文档管理任务,而是数据链路、模型微调和部署机制的全链条重塑。在缺乏这些技术能力时,所谓的“合规”可能只是空谈。
Part 2 系统性风险与安全保障:工程安全从建模走向运行态评估
如果说透明度和版权是对“静态模型”的审计,那么“安全与保障”部分则是将风险治理拉入到“运行态”视角。
也就是说,工程风险从架构设计延伸到了推理执行的过程本身。这是聚焦于所谓“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
根据《人工智能法案》第55条,这类模型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 具备跨领域任务能力;
◎ 具备对内容生成、判断或决策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
◎ 具有大规模使用基础(如被用于数百个下游产品或平台中);
◎ 参数规模远超当前行业主流水平。
技术上,这一章节引入了三个关键安全控制框架:
◎ 对齐机制(Alignment Controls):要求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嵌入明确的行为约束目标(RLHF/RLAIF等强化学习机制),并通过红队测试(Red Teaming)模拟恶意使用场景。
这不仅要求有行为调控模型(policy head)的能力,更要求对输入输出间的“价值嵌入偏差”进行定量评估。
◎ 能力评估机制(Capability Testing):要求模型提供方建立评估模型能力范围的实验性测试体系,涵盖推理能力、知识召回、模态跨域能力、幻觉率等关键指标。
更关键的是,必须提供定期测试的标准化程序和历史记录,用于观察模型行为的“演化趋势”。
◎ 故障缓解策略(Fallback and Containment):包括模型响应异常的动态中断机制、权限控制策略和内容检测机制。
例如,对多轮对话中出现危险指令的动态屏蔽能力,对自主生成链接或工具调用能力的访问沙箱策略(sandboxing)。
从工程实现角度看,“安全与保障”章节要求AI开发者引入如下工程机制:
◎ 模型上线前进行分阶段压力测试和风险模拟;
◎ 模型部署后持续运行行为的监控与报警机制;
◎ 用户反馈、内容审查和异常日志统一纳入“运行行为模型”的再训练闭环。
传统“训练-部署”的线性开发范式将被“持续评估-动态适应”的闭环式流程取代。
模型能力不再只靠参数和架构定义,而是动态行为系统的一部分。安全保障并非仅是防范AI生成有害内容,更是促使开发者承认和管理“能力失控”的客观可能性。
构建持续性能力测试机制、内容风险监控机制、故障响应机制成为GPAI开发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风险治理的复杂度已经超越了工程可控边界,正在向运行期的“系统动态”延伸。
小结
《通用人工智能实践准则》第一次将“合规”从行政任务拉入到技术实现层面,对模型提供者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签署这份自愿协议,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构建一个能接受外部审查的技术体系。
这需要从训练数据的结构化治理,到模型能力的动态监测,再到部署后的风险调度机制,整个开发流程都必须内建合规能力。
原文标题 : GPAI准则深度解读:如何让通用人工智能具备可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