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首发评测

热点科技
关注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兼顾4K以及高刷新率的显示器,价格也算合理,游戏玩家可以正常承担,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4K作为游玩分辨率。传统的光栅化游戏对于显卡的压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但是光追游戏就完全不同,对于显卡的压力骤然提升,此时就需要DLSS 4等黑科技的加持。

图片

过去想要流畅运行4K大作,我们需要的是一款GeForce RTX 80甚至GeForce RTX 90系显卡,而如今,一款面向中高端GeForce RTX 5070 Ti显卡能否担当重任,满足4K游戏的流畅运行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架构分析

作为基于NVIDIA最新Blackwell打造的GPU,GeForce RTX 5070 Ti所采用的架构也和GeForce RTX 5080以及GeForce RTX 5090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例如通过增加FP4单元实现对于DLSS 4的支持,事实上这也是目前NVIDIA解决GPU性能和游戏以及生产力需求之间的矛盾之举。

图片

目前AI表现大红大紫,借助AI可以让NVIDIA以及游戏厂商实现原本不可能完成的渲染任务,因此NVIDIA这一次推出的Blackwell更多的是在AI计算上进行了强化和改良,例如引入了神经网络渲染以及对SM单元的改进,例如NVIDIA在Blackwell架构GPU中加入了FP4的计算单元,同时推出了支持FP4单元的第五代Tensor Core,FP4精度可以达到4000 TOPS,目前NVIDIA表示FP4是当前比较适合AI模型推理与运行的算力表现。

图片

Blackwell还打造第四代RT Core,拥有360 RT TFLOPS,当然NVIDIA也在GPU中加入了AI管理器,能够有效地管理日渐上涨的AI算力需求,从而让这些AI算力得以高效地应用。NVIDIA为了神经计算专门重组和优化了SM单元,从Ada架构中的INT32/FP32与FP32混合设计变成了清一色的INT32/FP32着色器核心,混合性能最高可以达到125TFLOPS,这种设计当然是为了让AI运算更加高效。

图片

除了GPU之外,为了让数据传输更加便捷,NVIDIA也为RTX 50系显卡准备了GDDR7显存,采用了全新的PAM3编码机制,能够带来更高的传输带宽,让显存的频率达到30Gbps,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显存频率也将不断提升,甚至有可能突破40Gbps,如此高的显存带宽也让AI运算等更加迅速,并且GDDR7显存的功耗大约是GDDR6的一半。

图片

除此之外,目前视频从业者对于视频的要求越来越高,视频输出文件也越来越大,因此厂商们需要新算法在确保视频质量的同时缩小视频的体积,目前Blackwell为这类用户大量的媒体编码新特征,包括DisplayPort 2.1,支持4:2:2的H.264和H.265编解码,H.265支持MV-HEVC等编码,让视频编辑用户操作起来更加自由。

我们这一次拿到的是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这款显卡采用了8960颗CUDA,搭载第五代Tensor Core以及第四代RT Core,GPU的基准频率为2295MHz,Boost频率为2452MHz,此外这款显卡还搭载了16GB的GDDR7显存,相比较上一代能够拥有更高的显存容量。

显卡外观

图片

我们这一次拿到的是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而“刃”系列也是影驰针对 GeForce RTX 50 推出的全新系列产品,有一种西方游侠的味道,通过附魔符咒元素和刃式装甲设计彰显出显卡别出一格,充满了西方的奇幻感。

图片

影驰将“刃”系列显卡打造成两个型号,分别是圣刃与魔刃,其中圣刃为白色,而魔刃则是黑色,魔刃刺破黎明,搭配封印符文的线条分隔和利刃般的锐利造型,英气逼人。

图片

在散热设计上,“魔刃”采用了3个90mm 静霜风扇,支持智能启停,闲暇时刻会自动停转,除此之外整个风扇采用了环形链结构,通过7片大扇叶提升了风压,并且让风噪达到了让人满意的水平,影驰也希望这种饱和式的散热设计让显卡在全速运行时不再发烧。

图片

当然整块显卡最据特点的地方就在它的可拆装的ARGB LOGO灯,通过磁吸式安装在显卡的尾部和顶部,实现个性化的灯光显示,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款符合NVIDIA SFF-Ready规范的显卡,也就是说即使你的机箱是ITX小机箱,也可以轻松放下,从而让小机箱用户也能享受到出色的图形性能。

硬件配置

图片

图片

在平台选择上,我们选择了Intel Core Ultra 9 285K处理器,此外还配备了科赋的DDR5内存以及致态Tipro9000 PCIe 5.0 SSD,另外相比较上一代显卡,这一代的GeForce RTX 50系显卡在功耗上普遍有所提升,因此我们选择的是功率为1000W的ATX 3.1电源,从而提供强有力的散热保证。

理论性能

图片

3DMark的测试基本上就是传统光栅性能以及光追性能的对比,在3DMark的跑分中,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的性能相较GeForce RTX 4070 Ti提升幅度大约在23%左右,差不多这个图形性能的提升主要就是规模的堆叠以及GDDR7显存高带宽所带来的红利,也是在预料之内。

游戏性能

DLSS 4

在传统光栅化性能式微的当下,借助AI协助图形渲染从而形成更高的游戏帧率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共识。因此像是DLSS这样的AI抗锯齿技术已经成为了游戏玩家以及厂商的必备。

图片

这一次NVIDIA力推的是DLSS 4。作为目前NVIDIA的王牌技术,过去6年时间DLSS不断地在演进和发展,在2025年的时候,NVIDIA就表示旗下的显卡将会增加对于Transformer模型支持,与传统的CNN模型相比,Transformer模型可以将AI参数量提升2倍,同时计算性能提升4倍,带来更加稳定的画质,提供更多的游戏画面细节,不仅仅是GeForce RTX 50系显卡,包括GeForce RTX 40、GeForce RTX 30以及GeForce RTX 20系显卡都可以采用Transformer模型。

DLSS 4更多的革新在于多帧生成。GeForce RTX 40系显卡采用的是硬件光流加速器,到GeForce RTX 50系显卡则直接使用AI进行计算,每个传统渲染帧之间可以生成三个生成帧,让游戏性能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就是传统GPU只需要负载渲染画面中1/16的像素,其他都交给AI负责,带来的结果就是游戏帧率的暴增。

图片

目前通过测试发现,DLSS 4的实现方式主要两种手段,类似于《赛博朋克2077》、《霍格沃兹之遗》、《心灵杀手2》、《星球大战:亡命之徒》采用的是游戏内置DLSS 4,至于《龙腾世纪4》、《漫威争锋》等游戏需要通过NVIDIA APP来手动打开DLSS 4技术,目前NVIDIA也已经表示将会有数十款游戏支持DLSS 4,只不过原生支持DLSS 4的游戏还不是很多,同时各个游戏对于DLSS 4的命名方式也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都叫做3倍或者4倍多帧生成,至于DLSS 3便是2倍帧生成。

图片

在开启DLSS 4之后,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的帧率领先就极其明显,差不多是翻倍的情况,只是在《漫威争锋》这款游戏中领先的幅度没有这么大,这是因为作为一款电竞游戏,《漫威争锋》需要考虑全民游戏,因此在画面上不能堆料到极致,而另外两款游戏可以说将GPU压榨到了极致,自然借助DLSS 4能够取得更加出色的表现。

传统游戏

除了DLSS 4之外,我们也测试了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在不开启DLSS 4下的游戏表现,这些游戏包括传统的光栅化游戏以及光追游戏。

图片

图片

在没有DLSS 4的加持下,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面对4K分辨率就十分地吃力了,尤其是像一些拥有全景光线追踪的游戏,帧率自然是不够看的,不过在2K分辨率下,这款显卡的表现还算是可圈可点。

功耗与温度

图片

我们也测试了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与GeForce RTX 4070 Ti显卡之间的温度以及功耗。这一代显卡由于芯片面积更大,因此功耗提升也是在预料之中,实际功耗可以达到300W。不过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的满载温度也没有达到70摄氏度,还是让人十分地满意的,在这里需要说一下,那就是我们作为对比的显卡采用的是水冷散热,相比较风冷自然能够取得更加出色的散热表现,这也是散热材质所决定的。

总结

毫无疑问AI对于游戏性能的加成是显而易见的,GeForce RTX 5070 Ti借助DLSS 4可以轻松战胜4K分辨率下的3A大作,即使是开启全景光线追踪也丝毫没有问题,目前大部分的4K显示器可以实现120Hz乃至160Hz的刷新率,因此只要游戏能够原生支持DLSS 4,那么GeForce RTX 5070 Ti就将所向披靡。     

图片

没有DLSS 4支持的情况下,GeForce RTX 5070 Ti在2K分辨率下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在外观设计以及散热上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在满载状态下,风扇的噪音也同样让人满意,可以说是一款面向中高端用户打造的新一代显卡,适合钟情于魔幻风的玩家选购,当然如果你对黑色显卡不感冒的话,那么采用白色外观的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圣刃显卡或许将会成为你的菜。

       原文标题 : DLSS 4让流畅4K不再是梦想:影驰GeForce RTX 5070 Ti魔刃显卡首发评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