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
3.1 财务分析
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企业价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红利折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无杠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净资产价值法、经济增加值折现模型、调整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成本重置法、实物期权、LTV/CAC(客户终身价值/客户获得成本)、P/GMV、P/C(customer)、梅特卡夫估值模型、PEV等。
3.2 全球行业发展
2022年1月,全球用户互联网接入率达62.5%,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1.92亿人),其中,移动端已成为用户主要上网方式,手机渗透率达67.1%。欧美地区整体互联网渗透率已突破90%,面临上涨瓶颈;相较之下,东南亚、拉丁美洲地区渗透率则多为70%左右,随着用户线上娱乐、消费需求被进一步开发,该类新兴市场用户规模存在上涨空间。
图:2021年1月-2022年1月全球各主要地区网络渗透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易观分析
全球市场App收入、下载量均保持正增长,但增幅同比均缓慢下滑,后疫情时代用户强烈的娱乐性需求减弱,但大量非游行业规模及热度正逐步走高。社交、实用工具品类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单一下载对应收入,新兴市场该品类仍多处于发展阶段,大量基础需求(交友平台、网络工具)涌现未被完全满足;新闻、图书类App用户付费意愿暂未形成,但如印尼、 巴西等人口大国提供庞大下载量,发展潜力巨大。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易观分析
3.3 驱动因子
(1)政策驱动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的重要载体,积极赋能赋值赋智千行百业,极大便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为代表,APP行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通过在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发开发政策、进出口政策、人才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推进APP行业快速发展,提升APP行业核心竞争力,促进APP行业发展。
(2)技术驱动
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升级推动行业发展。随着移动网络通信技术逐步由4G升级至5G,移动网络速度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媒介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未来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将直接促进APP行业发展,APP行业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市场驱动
海外市场扩大,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内APP行业在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相对较低的,海外市场中,南亚、南美、西亚、非洲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贡献较低,但上述区域人口较多,互联网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未来用户增长和变现潜力巨大。
(4)企业驱动
目前APP主要服务于个人用户,满足个人需求。伴随着app行业不断发展,渠道不断丰富,大中小型企业用户采用app进行市场推广,产品宣发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用户需求随之产生。随着企业用户需求的提升,未来app行业将迎来更广泛的市场机遇。
3.4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表:常见行业风险因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1)业务创新风险
互联网技术改变世界的过程,需要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来进行应用的创新。为把握人工智能产业机遇,适应行业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用于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但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着研发投入不能获得预期效果从而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风险。在一些探索性方向,风险与机遇并存,但是作为上市公司,不可能在所有探索性方向都做前期风险投入。
应对措施:应进行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通过内部创业机制或者战略合作机制,提高需要探索的应用业务创新成功概率,同时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2)市场竞争风险
互联网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新进入者参与市场竞争,包括互联网巨头公司以及各强势金融机构衍生的IT服务机构和海外的IT企业,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如果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不能把握机会,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会导致行业地位下降。
应对措施:加强新产品研发,利用规模成本优势主动应对竞争,增加相应的投入。
(3)人力资源风险
技术型创造型人才是app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争夺日渐激烈。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也要求较高的薪酬待遇,对公司的人力资源造成影响。
应对措施:提升员工的薪酬水平,制定有力的绩效奖励体系,建立公司多层次的中长期激励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优秀雇主品牌效应。
(4)技术的风险
IT技术日新月异,如不能跟上技术前沿的产品,将会造成技术落后的风险,同时IT产品在客户以及自身运营的平台体系亦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不能事先识别与预见的技术风险,以及在运维过程中不能避免出现人工风险,上述技术风险均可能导致经营上的重大损失。
应对措施:积极跟进前沿技术,完善研发体系和团队;开展各项新技术的培训工作;对IT产品与运维制定严格的测试体系和运维体系,落实业务合同签署中的法律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