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华为“捅破天”的技术,万亿市场的新变量

Ai芯天下
关注

前言:

当手机出货量承压,手机厂商不约而同把创新的赛道卷到了天上。

从手机厂商、芯片厂商、卫星厂商再到卫星通信运营商,整个卫星互联网生态都在快速向前发展,而卫星通信落地智能手机,已是必然。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卫星通信能救命或成手机必备

近年来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地缘政治冲突,可能会让基于卫星通信的紧急通讯能力成为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

近日的苹果发布的iPhone14系列正式宣布将支持卫星通信功能;华为也宣布Mate50系列将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智能手机。

手机厂商和科技企业推出面向个人的卫星通信服务,体现出该技术进一步商用化的趋势。

当前,传统移动通信的想象空间或许已见顶,4G、5G的网速已经能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市场需要下一个技术热点来引领。

真正[捅破天]的难度挺大

与传统的智能手机相比,卫星电话最大的区别在于接收信号的终端不同。

智能手机依靠地面上的基站接收信号,而卫星电话接收信号的基站则来自发射到天上的通讯卫星。

从基本功能上来说,这两款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仍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卫星手持电话。

原因在于,二者都不支持拨打卫星电话,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即时双向通信。

从功能形式上来看,华为Mate50系列是采用文字输入的形式,每条消息只能发送19个字以内,消息只可发送不可接收;

iPhone14则不支持手动输入文字,需要通过回答选择题的形式,向救援机构发出求助,但可以接收来自卫星的消息。

华为Mate50使用的是北斗星座。北斗星座是中轨和同步轨道混合的星座系统,共55颗卫星,主要功能是导航,同时具备短报文传输能力。

华为北斗需要解决高轨卫星近40000公里超长传输距离所带来的问题。

iPhone14使用的则是Globalstar的卫星星座。Globalstar的卫星星座是低轨星座,共40颗卫星,专门用于话音和低速数据传输。

而苹果Globalstar则需要解决低轨卫星高速移动所带来的多普勒频移和切换等带来的信号较差的问题。

由于北斗和Globalstar使用了相同的频率,所以除非有进一步的国际合作,不然iPhone14不能在中国使用卫星应急通信服务,华为Mate50也不能在北美使用这项服务。

全球卫星通信进入竞速初级阶段

目前,全球通信市场已达到年均万亿美元规模,但网络覆盖范围不足地球面积的10%。

由于地理因素限制,信号发射塔数量已接近饱和。

一旦到了6G时代,基站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缩小,那时仅靠建设地面基站显然远远不够,卫星便成了一个比地面基站更强大的终端。

一颗卫星制造到上天成本十来个亿,每年运营维护一个亿。

按照10年寿命来看,也就是说需要一颗卫星每年发2亿条短消息,每条1块钱才不亏本。

短期来看,苹果、华为新机有望带动消费电子、芯片产业链出货量的提升。

卫星通信的[沟通程度]还是比不上传统的蜂窝网络。

在传输视频都已相当流畅的今天,如果使用卫星通信,还需要[精打细算]利用通讯资源。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数据,2025年,全球通信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4610亿美元,预计2025年前,全球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8500亿美元。

SpaceX最早从2019年开始实施星链项目,计划发射4.2万颗星链卫星,形成星链网络,为全球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目前已经发射约2000颗卫星。

联发科宣布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5G NTN卫星手机实验室连线测试,将智能手机接入了5G非地面网络(NTN),通过卫星实现了高速可靠的5G连接。

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都已经加速低轨卫星铺设,天风证券预计,在全球近地轨道卫星中,未来美国发射卫星数量占比将超九成,达到约50000颗。

国内这边,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投资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九天微星于2018年入轨了7 颗[瓢虫系列]卫星。

2019 年,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天启·沧州号卫星成功入轨,实现了天启物联网星座初步组网运行。

中国目前仅有3颗在轨运行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卫星互联网建设较为滞后。

结尾:

手机企业热衷天地连接,是希望在需求饱和、换机周期延长和行业整体创新节奏放缓的大背景下,找到新的差异化卖点。

终端厂商需要新的技术卖点,卫星导航板块企业也需要找到新的落地应用场景。

一旦以手机为切入点打开整个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卫星导航板块企业将在先进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获益良多。

部分资料参考:AI财经社:《华为苹果,卷上天了》,智东西:《苹果华为“捅破天”的技术,要带起6万亿市场》,证券市场红周刊:《卫星通信落地手机端“向上捅破天”》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热点丨苹果华为“捅破天”的技术,万亿市场的新变量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